記得國中時,個人電腦才開始流行而已,
那是蘋果電腦還是小教授,忘了,
或者根本是套著個人電腦外殼的遊戲機,
只記得要使用一片大片五又四分之一吋的黑色軟碟片開機,
想載入遊戲還得使用錄音機將不同遊戲的軟體輸入電腦裡。
也不知是哪根筋不對,我和弟弟便嚷著想要一臺個人電腦,
於是,父親在不知電腦為何物的那個年代裡,
拿出不少錢給我們兄弟買了第一臺個人電腦,
那時候,電腦的CPU(中央處理器)是8086,
出現在這裡的386已經是好幾年以後的事了。
利用台北電腦應用展的最後一天展期前去逛逛,
看能不能找到心目中好用又便宜的理想數位相機,
買個一臺給老爸他用。一直以來他是習慣使用傳統的底片相機,
不像我已經開始使用DSLR(數位單眼相機)好一陣子了,
而且已經從300萬像素升級到800萬像素,
記憶卡從128MB用到4GB。我猜他習慣用底片相機,
大概是因為沒有人買給他一臺數位相機吧。
他總是說底片相機就可以用了,拿去照相館沖洗就行,
換成數位相機還要接到電視機去,多麻煩。
想我當初的第一臺相機,
忘記型號的Yashica RF(Range Finder,慣稱雙眼)相機,
也是他知道我想學攝影而要母親央著一位姑丈為我所選購,
之後他去日本為我帶回來一臺當時最先進的底片相機及三顆鏡頭,
更是花了不少錢。
我的電腦一步步的升級,從8086到286,然後是386,
然後是Pentium 66…,一直到現在的Senprom 2500;
我的相機也一步步的升級,從Yashica到Canon,
從底片變成數位的小兔…
一路上,父親似乎在不怎麼管我的情況下,
讓我一步步從需要他的支持到現在能獨當一面,
他對我的協助、支持與信任,
其實都在一點一滴中影響著我,
就像是電腦裡的CPU一樣,看不到,卻是至關緊要。
不論我電腦怎麼升級,
拿來做的事情其實都差不多,不就是上網、文書處理、影像處理;
不論我相機怎麼升級,
拿來做的還不就是拍照、拍照、拍照,只是題材對象有變而已。
前幾年父親從工作崗位上退休後,
少了個固定去報到的公司後,變得常在家裡,
要不打打小牌,要不練練球,偶而出個國,
那些以前在工作跑業務時的功夫幾乎都放著,
更不用說會有他年輕時出差到南部三、四天才回家的紀錄,
現在完全沒有了。
我也希望他的行為能升級,做些跟以前不一樣的事,
例如去社區大學上課,不過,他總是說沒興趣而推辭。
雖然目前的他抗拒升級,大概是母親說的,
換了人工髖關節所造成的行動不便而減少出去的機會,
我還是會希望他,
就像那天有朋友送他一隻照相手機,他趕緊問弟弟如何操作,
結果將手機的桌布換成他的孫子們的照片,
能再有新的動力去做些他以前所不會的,
例如開始拿起「數位」相機為他的孫子們拍照,
為他當年因為拼事業而忽略了陪我們這些孩子有些補償。
這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只不過,
我會先去買一臺數位相機給他,然後,教會他,
並祝他父親節快樂。
這大概是我現在能為他所做的升級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