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看2021、望2022

一晃眼,2021也剩沒幾天,雖然沒有在聖家堂年終回顧,坐在電腦前動手也是方法;開車沒辦法一直看著後照鏡,錯過的風景無法重來、甚至遺忘,趁著還算有印象,增加一些年老時可以回味的素材也不錯。

●老媽出院。是在前年底聖誕節左右出院,但前年沒回顧到(註:其實有),併在今年紀錄。前年老媽心悸頭昏人不舒服進出急診兩次,第一次輸血兩袋,第二次便安排門診更多檢查,最後是在慈惠堂問事後,接受建議前往另一家醫院看診,隨即住院接受一連串檢查,並動了手術。至於前一家醫院的檢查就省略。家人住院,的確容易令人著急,甚至連手機通訊不順都令我氣惱,因而換了新手機。

●復業。這是今年初的第一件大事,也是影響我下半年甚大的一件事。去年考慮要向輔導學會申請為全職實習機構,規範之一就是機構內要有專任心理師,因此藉由前年受滿復職所需的在職訓練24小時,於元月13日向衛生局遞件,再度取得執業執照。事後發現,光是執業仍然不夠,還得要在機構內執登才算符合要求。至此,放棄收錄全職實習生,重心放在帶領兼職實習生。

●投入小說。元月擔任宗堅老師榮格工作坊的助教,老師提出要我試著帶領某項活動,害我挫哩等。心裡固然躍躍欲試、卻是忐忑不安,畢竟這不是我熟悉的領域,也沒受過任何的訓練,想想沒那個屁股、何必坐那個位置。不過,這也給我靈感,要不自己來唬爛寫小說,反正榮格本人也不認為自己是門學派,在小說裡我要怎麼呈現書寫都是身為作者的事,和實際榮格的作為無關,於是我從三月底(麵包術,假如榮格)上路至今了!耶~~

●打疫苗、渡疫情。四月底見貓督導在FB裡提到施打疫苗的經驗,剛好我也看到公會電子報提及醫事人員可以實施公費疫苗,五月初上網報名,預約了施打醫院。接種當日,新增確診病例從11例跳為21例,我目睹身著醫院工作服的年輕人潮湧現,自此案例逐日增加,直至5/18宣布全台進入疫情三級警戒,我也跟著進入居家辦公狀態--始料未及的恐慌。要不是年初辦理執登,我無法恢復醫事人員身分;要不是看見電子報及貓督導的分享,我不會預約疫苗接種;要不是打了第一劑疫苗,我也無法安心渡過居家辦公的這段期間、隨時處在會被感染的恐懼裡。

●跑步破六。居家辦公到五月底六月初,快要被關到崩潰,於是關不住的我便開始想著要去透透風,到河邊自行車道跑步。不出所料,河邊幾乎沒人活動,活動的也都戴著口罩,我也因此練就一身戴口罩跑步的本領--反正口罩溼了還是有縫隙可以呼吸。就這樣,五月、六月、七月、八月…到現在已穩定可以跑出六分速,甚至在11月底跑了近13公里,還有6:16的速度、一度有騰雲駕霧的暢快感。靠著自己的一雙腿到處行動,真開心。

回顧 2020 對今年的期許,<武漢肺炎快快去的2021期望> 好像我做到了不少事,運動、創作,至少都能保持著,因此,延續過往慣例,以現在仍在閱讀的書做為結尾《事物的奇怪順序 :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回到生物層次,身體是我們最重要的根基,在此之上,建立連結、彼此互利,也是生物的生存之道。因而我 2022 的展望如下:

●創作。學位什麼的都不是重點,從事自己開心自在的事最重要,那就繼續進行白日夢冒險王的揉麵團唬爛書寫吧。拍照、塗鴉、發廢文,反正平常也在進行,就列著佔版面吧。

●運動。雖然肩膀韌帶沾黏目前無解,無緣於高強度運動,健走、騎腳踏車、跑步、TRX…都行,不能停。

●專業連結。隨著督導實習生的經驗累積以及疫情逐漸趨緩的態勢,重啟 2019 年同儕督導團或者個別督導(?有人要報名嗎?)似乎越來越可行。至於會如何進行、要不要找人一起來玩,邊走邊看吧。

●私人連結。要再開揉麵團嗎?如何開辦呢?這倒還有點遲疑,畢竟疫情尚未平穩,有許多不確定的事,不過,放心上總是好的。

●居家。八月(?)換了電子鎖才驚覺這好物提升生活便利性極大極大,怎麼以前都沒注意呢?反正2022出國是不可能了,不如把這些出國旅遊的錢,改為提升居家生活品質吧,例如更換窗簾、爐具(?)、燈具、給水…,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順手些,不也是好事?

●感謝。太多人太多人,一時說不清楚,通通在此一併感謝。當然,這感謝要即時說出,不要等太久。

最後,也謝謝讀到這裡的朋友,願你生活不缺衛生紙、悠遊卡儲值無虞、外出用餐不踩雷、安心一覺到天明。

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敲響黃金鐘之byCF萬兩肉桂捲

「萬事如意迎新年」,那天我見到這盒byCF肉桂捲時眼睛為之一亮,純白紙盒有喜洋洋的紅字為框、透明膠片底下的深色肉桂捲頂端閃著晶晶金箔。

2021年9月28日 星期二

夢-生命欠的,要把它補回來

寫了自傳,要向評審說明。其中一個評審竟然是剛剛在餐廳吃飯見到的一個人,而且那個人看起來不怎麼搭話。

第一段,走在溪水裡,本來想逃避,不想再走了,但因為遇到林懷民,所以就乾脆涉水走下去了。

第二段,因為疫情去參加國中的畢業典禮,提早在三月辦理,聽眾變成陸陸續續走進來的年輕人,反而不是家長們,也不是畢業生。

第三段。某天離開社團時,和一個好友聊天,他說,你要減少帶領實習生了,我說,我目前在走我的議題,生命中欠的,要把它補回來。

* * *

9/6的夢,直到現在才寫得完整些。說是完整,也不完整,因為細節完全都不見了,幸好先在記事本裡寫了個大概,再把後續心得補上而已。

Pauli紀錄了許多夢和榮格討論,兩個人彼此都因而獲益。我既不是榮格也非包立,只是一介鄉民,然而可以從夢境中得到的提醒,並不因此而減少。甚至,醒來後的感觸,或者是清醒前一刻的想法「生命欠的,要把它補回來」,也是對我的提醒。

修練如果有五項,修通自己的夢境,該可列為第六項吧。

2021年7月12日 星期一

微解封.微廢文

明天就要微解封了。

經過這麼長一段時間的 work from home,還沒有說是身心俱疲,畢竟所有需要奔波的事情都已經因為疫情而解除,工作幾乎都在線上完成,偶而進一下辦公室,而且還要協調好同事,你進去我不進去、我進去誰不進去。平常可以在茶水間五四三的人,彼此之間的距離突然拉好遠好遠,因為每個人都有可能是隱形的帶原者。

2021年7月5日 星期一

再見 ms2

「你要保留HiNet信箱嗎?」櫃台問我 。
「那要多少錢呢?」
「一個月100元。」
我考慮了兩秒,「不用了,謝謝。」

就這樣,我向 benwolf@ms2.hinet.net 信箱說再見,跟我超過20年的信箱。

在我退伍不久、網際網路剛開始的時候,我也跟上了潮流,很快就去申辦了撥接上網,成為網路沖浪者。雖然待過資訊公司、當過廣告文案、接案翻譯員,但隨著我進入國小擔任代理教師、進入諮商所成為心理師,網路於我只是便利生活的工具,演變至今,網路是通往世界的途徑,至於怎麼上網,固網只是選項之一而已。

雖然疫情警戒而 WFH,上網更形重要,但我的工作還是得依賴實質人與人的連結而有所發揮。或許遠距工作是不可逆轉的趨勢,human touch仍是無法被取代。

少了這個信箱會不方便嗎?倒不會,扮臥虎依舊存在,那個 ms2 不見了,某種自己的認同改變。

還是會不捨。

2021年6月5日 星期六

夢 - 飛機摔下了

我在一間機車行前面停下來,看著老師父在修著一輛舊型機車的變速箱。那是一輛拼裝三輪車的引擎結構,但是那變速箱看起來非常大、反而像是V6汽缸引擎的變速箱,非常龐大。眼看我在旁邊幫不上什麼忙,便向店裡面的老闆點頭致意。沒注意我為什麼要去那個機車行,是我要修車呢?還是我剛好路過?我也記不真切了。

2021年2月28日 星期日

夢一 分不清是玩具還是建材

我和一群人在大賣場的空地上玩耍起來,大概是玩鬼抓人、紅綠燈之類的遊戲,追來追去,好像是一群小孩子。賣場裡的各式各樣的架子或者是櫃子,剛好提供躲藏或者是追逐時的躲避空間,我們玩得不亦樂乎。

過了一陣子,似乎是到了當班的時劇,我們這些人一哄而散,陸陸續續了去庫房前面報到。原來我們的工作就是要把庫房裡所送出來的物品上架到不同的地方去。其他人都消失輪到我,我沒有選定大件物品或者是包裝完整的貨箱,反而是拿了一個網狀袋-就是那種裝洋蔥的網狀袋-的貨品。

2021年1月9日 星期六

換你帶了

「接下來換你帶了!」吃到一半的我突然嚇了一跳,幾乎要口中的義大利麵吐出來,因為,開口說話的人是宗堅老師。

和宗堅老師的緣份結得頗早,那時在馬偕協談中心全職實習到了下半年,聽得淡江大學心諮所開了「表達性藝術治療」,便先問了曾拜宗堅老師為老闆的同事、還央貓督導大人能不能讓我去,從此我就開始為期18週、每週三上午淡水、中午趕回台北接案的通勤人生。至於認識張娜娜、何津津,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之後,宗堅老師離開淡水去到彰化,一晃眼也十年,然後在2015/3/5(四)樂聲戲院晚上,Yalom's Cure電影欣賞散場、走出樂聲戲院後,便遇到宗堅老師以及威豪正在出口處聊天,我也湊了過去聊了起來,順便也撈個任務回家,成為《Creative Family Therapy Techniques》翻譯小組的一員,偶而跑去彰化討論、多數時間龜在台北和一大堆的英文字奮鬥著。

書籍順利在2016/11/01上市。

從那時起,和宗堅老師更熟,在某次,老師問我有沒有空來【隱喻與療心:榮格取向表達藝術治療】工作坊當助教。

噢,好噢。

不知不覺也當老師的助教好幾場了,直到今天晚餐時,老師再度提起這件事,我曉得也不能再混了;逃得了2020,逃不了2021,何況,早在老師2019提起時,我也開始慢慢準備,透過閱讀及反思而寫了「麵包內在之旅」,當成是暖身。

老師當年的授業到現今的共事,甚至不知是何時要上身的請託,我其實誠惶誠恐,畢竟沒像老師受過完整的榮格訓練,然而,老師都這麼提、我也避了這麼久,再下去也不是辦法。

「那,我先從自己家裡開始練功吧。」

反正,榮格在四十多歲遭遇挫敗、或者是幼年面臨孤單時,也經常是以創造出各式物件進行對話而療癒了自己,在巨人的肩膀上,我看得更遠,大概會容易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