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0日 星期三
澎湖記3-二崁古厝、西嶼西台與夕陽
過了跨海大橋便是西嶼鄉,郵遞區號諧音為「bye-bye」,
是不是因為這緣故,所以人口外移嚴重呢?
肚子裡裝著大義宮旁商家有些甘、還不及甜的、據說有養肝功效的風茹草茶,
我們來到規模龐大、聚落形式完整的二崁古厝。
門楣(女兒牆?)上清楚寫著自己身家所來處,「穎川衍派」,
左右兩邊的「間」就是閩南三合院建築的「護龍」,只是屋前的「程」較小,
約莫只能放得下一輛小汽車(你能把車給塞過那個門才怪),
大概是這裡沒有曬稻的需要,
也或許是這裡的風砂較大、屋距較窄以換得較多的防護的緣故,
也可能是宥於建材取得不易影響型制的關係,
總之,因著各種可能,澎湖的咾咕石住家與台灣傳統土角厝有很大的不同。
二崁的居民活動仍多,絲毫顯露不出人口大量外移的疲態,
製香業者仍然採用大自然的恩賜曬著香柱,
文史工作者運用各種媒材裝飾著咾咕石所不及的灰泥牆面,
呈現出本地居民熟悉、卻是台灣本島大力推行的「母語」詩句。
一行人隨意走著,我順口向屋外的居民詢問哪個屋子最值得參觀,
直指不遠處,於是我們繳付了微薄的清潔維護費,
來到三級古蹟陳家古厝。
女兒牆上永遠兩點十八分的西洋鐘以及俯看地面的老鷹,和其他民宅明顯不同,
似乎在說著當年的金碧輝煌以及飛黃騰達。
雕工精細的梳妝臺,
一進又一進的深深大宅院,可以想見當年起造時的風光,
對比於售票處戴著老花眼鏡、手臂上滿是深棕色肌膚紋路的老翁,
以及吉祥的金漆文字卻又見龜裂掉漆的門板,
時間彷彿凍結在兩點十八分,古厝裡只剩光線遊走著,
要不是大廳裡有位耆老和遊客交談的聲音,不然帶本「萬曆十五年」或是「當尼采哭泣」,
其實是可貪婪的擁有這片奢侈的沈靜。
離開二崁古厝,小機車慢慢的來到西嶼西台,
入口處兩粒一串的炸花枝丸吸引著眾多遊客前往享用,至此,
到底是誰造就了誰讓我有些迷惑。
這個國家一級古蹟可惜少了自助式導覽,
任由我們這些遊客穿梭在不知所以然的各個彈藥庫或指揮所,
雖然是自己沒有事前做好功課,不過,既然是旅遊,
又何必做足一切功課才出門呢?
其實,光是和一群伙伴在太陽落海前留下這麼一幅剪影,
也是挺好玩的一件事兒。
漁翁島燈塔是今天倒數第二項景點,或者說,來這裡看夕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所以我們一排人都坐在崖邊,望著遠方即將落海的夕陽,
想著各自的心事,又或者什麼都不想,只是靜靜望著一片金黃橙黃海面,
欣賞著幾乎未曾飄移的雲朵,
這也是旅遊呀!
澎湖行第一天的最後一站,結束於203縣道30公里處、許多名人曾經來訪過的清心飲食店。
一進大門處,左右都可以看到許多人物和老闆的合照,還有從日本來的感謝明信片,
可見得老闆的經營有其獨到之處。
上二樓的樓梯扶手盡是貝殼,
二樓的柱子也是佈滿了貝殼,
看得出這是以海鮮聞名的餐廳。
只可惜我極度挑食,來到這個海產大本營只能用我的眼睛和相機享用大餐,
無福參與伙伴們的美食討論。至於大餐內容,將在另文分享。
等到吃完飯,一路趕回信誼飯店,也差不多要九點鐘,
旋即又走到一心二葉買了杯冰咖啡歐蕾,算是正式為第一天的行程劃下句點。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